高中语文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资源列表 - 必修五 - 人教 - 第二单元 - 4 归去来兮辞 并序 - 教学设计
4.《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上传:admin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5-3-28 17:25:24 点击次数:736次

2014年高中语《第4课归去来兮辞(并序)》教案 新人教版必修5

【课型】教读课

【教学目标】

    1、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辞官归田,不与当时黑暗的上层社会同流合污而热爱田园生活的积极精神,学习其高洁的理想志趣和坚定的人生追求。

    2、掌握“胡、奚、曷、焉、何”五个疑问代词,归纳“行、引、乘、策”等四个词的一词多义,了解“以、而、之、兮、来”等文言虚词的用法。

    3、背诵全文。

【教学难点】

1、体味作者在述志中渗透出的或喜或悲、或决绝或犹疑的复杂情感。

2、归纳实词、虚词的用法,掌握省略句、倒装句两种句式。

【教学重点】

           1、落实具体的文言知识。

           2、涵咏体味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自读法、研讨法、诵读法

【教学道具】普通课件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桃花源记》中,谁为我们勾勒了一个理想社会? 

陶潜。陶潜不仅仅为世人描绘出了一幅闲适静谧的世外桃源景象,他还带领我们走进了“五柳先生”,感受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文章《归去来兮辞》,去了解一下他的隐士情怀。 (板书课题、作者)

二、作者简介

    陶潜(367-427),一名渊明,字元亮,世称靖节先生,自称五柳先生,东晋大诗人,田园诗鼻祖。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于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晋书》《宋书》均谓其系陶侃曾孙。曾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令等职。但是,他生活在政治混乱、社会动荡的时期,不为五斗米折腰,从而隐居。在传统道德理想消失殆尽之际,厌弃仕途,隐遁山林,在自然中寻找精神的慰藉。

三、写作背景 

    陶渊明四十一岁那年(公元405年)最后一次出仕,做了八十五天的彭泽令。据《宋书陶潜传》和萧统《陶渊明传》云,陶潜归隐是出于对腐朽现实的不满。当时郡里一位督邮来鼓泽巡视,要他束带迎接,以示敬意,他气愤地说:“我怎么能为五斗米而向这乡里小人低三下四!”即日解绶去职,赋《归去来兮辞》。 

四、文体特点 

    辞,是介于散文与诗歌之间的一种文体。因起源于战国时期的楚国,又称楚辞、楚辞体。又因屈原所作《离骚》为这种文体的代表作,故又称骚体。到了汉代常把辞和赋统称为辞赋,后人一般也将辞赋并称。这种文体,富有抒情的浪漫气息,很像诗,但押韵和句式都较诗自由,比散文整齐,且篇幅、字句较长,句中多以“兮”字来帮助和谐语气,表情达意。 一般四句一节,每节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读后稍作停顿;六字句为主,都按三拍读。例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五、研读并序

    Ⅰ、本文分“序”和“辞”两节,“辞”是一种与“赋”相近的文体名称。“序”说明了自己所以出仕和自免去职的原因。“辞”则抒写了归田的决心、归田时的愉快心情和归田后的乐趣。通过对田园生活的赞美和劳动生活的歌颂,表明他对当时现实政治,尤其是仕宦生活的不满和否定,反映了他蔑视功名利禄的高尚情操,也流露出委运乘化、乐天安命的消极思想。全文语言流畅,音节和谐,感情真实,富有抒情意味。“归去来兮”就是“归去”的意思,“来”、“兮”都是语助辞。 

    Ⅱ、在预习的基础上,请学生品读并序,思考并序写了几层内容?

两层内容:

(一)描述了就任彭泽的心境。

(二)交代了弃官归田的缘由。

原因有三点:

①、“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不愿扭曲天性,强迫自我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②、“饥冻虽切,违已交病”――不愿折节为吏,那冻饿更难以忍受。

③、“程氏妹丧于武昌”――亲妹过世,需要去奔丧。

六、诵读课文

    通过听录音使学生深切感受本文语言的流畅清新、音节铿锵,自然成韵的特点,使学生在美的情境中走近陶渊明这位田园大师,同时也为诵读打下基础。

  要求:注意听停顿的特点--三字句2、1顿;四字句2、2顿;五字句2、3顿;六字句3、3顿或1、2、1、2顿。

七、学生通读文章,疏通词句,总结重点字词句式:

1、重要实词:

  役(役使)、谏(谏正、劝止)、觞(酒杯)、策(拄着)、憩(休息)、岫(山穴)、景(太阳)、盘桓(徘徊、留恋不去)、畴(田地)、棹(划船)、窈窕(曲折幽深的样子)、行(将要)、期(至、及)、聊(姑且)。

  2、五个疑问代词

  田园将芜胡不归(为什么)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复驾言兮焉求(干什么)曷不委心任去留(何)胡为乎遑遑欲何之(为什么)

  3、重要虚词:

  来:来虚词,可当助词讲,无义。

  兮:语气词,多用于诗赋中,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或"呀"。

  以:介词(让;用;把;因为;按照;带着);连词(同"而",表修饰;

  同"而",表并列;表目的,来;才;因为)

  而:代词(通"尔",你的);连词(表假设,如果;表转析;表并列;表修

  饰;表承接)

  之:代词(他们;我;这、此;这样的人,这类人);结构助词(定语

  中心词之间,的;主谓间取消独立性;宾语提前标志;中心词与补语间,

  得;定语后置标志;无实义)

  4、古今异义词:是、非、亲戚。

  5、词类活用:幼(形-名)、怡(使动)、傲(形-名)、日(名-状)、策(名

  -动)、时(名-状)、悦(意动)、乐(意动)、琴(名-动)、书(名-动)、

  棹(名-动)、善(形-动)。

  6、通假字:曷。

  7、特殊句式:

  ①既自以心为形役(被动句)②问征夫以前路(状语后置)

  ③复驾言兮焉求(宾语前置)

  ④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状语后置)

  ⑤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宾语前置)⑥乐乎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

八、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课后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研读全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重点讲解:以“归去”两字为核心来解读本文,可以设定以下几个问题:

(1)从何而归去?

    引导学生结合课本注释,了解陶渊明出仕及归隐情况。

明确:从官场而归去。

    (2)为何要归去?

    古人不是深受儒家 “学而优则仕”思想影响吗?范进、孔乙己等一大批读书人不是每日做着“为官梦”吗?为何做了官的陶渊明却如此毅然决然地离开官场而走上“归隐”之路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相关语句加以佐证吗?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

    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第一段作者所流露出的复杂的思想感情。

出仕与归田两者孰轻孰重就可知了。

    “田园将芜胡不归?””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体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为自己误入官场而深深地自责自悔。

“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中的“已往””来者”分别指什么?“今是””昨非”各指什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有庆幸之意,自恕自慰之情;表现出作者对现在辞官的肯定和前半生做官的否定;仿佛是一种醒悟。  

小结:所以“归去”是为了保持自己精神上那一份遗世独立的品格。

    (3)如何归去?(分组讨论研究)

    A.作者的行程路线是怎样的?(引导体会:舟遥遥以轻飏,风飘飘而吹衣。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回家的过程——先乘船,后上陆。

    B.你能想象出此时作者怀有怎样的心情?

引导体会:“轻飏”、“吹衣”——轻舟摇荡,和风吹衣,表现出冲出牢笼后的前所未有的欢快和迫切之情;前路、晨光;问、恨——归心似箭的心情。

    C.这样的心情在下文哪几个句子中可以看出?

“乃瞻衡宇,载欣载奔”——写出作者刚入家门狂喜飞奔的样子(突出强调:载……载……)

“僮仆欢迎,稚子候门”——浓浓亲情的自然表现,能不引起作者的欣喜之情吗?

    “携幼入室,有酒盈樽”——写出作者举家欢宴、兴高采烈的情景。作者在这里开怀畅饮,欢喜异常。

    D.“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一句写“松””菊”有何作用?

庭院虽已荒芜,但松、菊却保存完好,这给作者很大的精神慰藉。松、菊傲霜耐寒,一向是忠贞坚强的象征,陶渊明更是从来以松明志,以菊寄傲的,写松写菊,从中表现了陶渊明的清高人格。

你能找到有关写松、写菊的诗句吗?(请学生从掌握的诗句中体会“松””菊”的形象特点)

    E.“松””菊”正是作者高洁形象的化身。你能用具体形象的文字描述“风飘飘而吹衣”的作者形象吗?这样的形象你能想象到我们古代诗人中的哪一个?

小结:以上几句话写出了作者归家及抵家时的欢快喜悦之情,表现了归家之乐,所以文章在句式有了一定的变化,由六字句至四字句,节奏明显加快。

(4)归去以后,如何? 

    A.如果把这些语句加以分类的话,可以分成几个方面?

    家居生活——“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策扶老以流憩,时矫首而遐观”、“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

    田园生活——“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

    B.写家居生活时,作者用了哪些动词表现出了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

引导学生体会:引、眄、倚、审、策、矫首、抚等动作。(想象体会,让学生上台表演)

    C.生活在如此宁静的生活环境中,作者有什么生活感受?哪些词可以看出?

引导学生体会:怡颜、寄傲、易安、成趣等词。

    D.作者写田园生活时,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交友——“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农人告余以春及,将有事于西畴。”

出游——“或命巾车,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寻壑,亦崎岖而经丘。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

    作者在这样的生活环境中,和亲戚们谈家常,弹琴读书,准备劳作,驾车出游,充分表现出了农村生活的乐趣。作者向我们展现的是一幅农村田园生活图。生活在这样的自由王国中,作者的心灵是自由的,作者的心境是恬淡的。

    E.如何理解“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这一句?

面对着欣欣向荣的花草树木和涓涓泉水溪流,作者表现出了无限的向往之情和压抑不住的兴奋,可是毕竟已经老之将至,在激动兴奋的同时又产生出无限的感慨,一种晚境凄凉之感袭上心头。

    F.作者为何要化这么多的笔墨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这对表达主题、抒发情感有什么作用?

    作者描写归家以后的生活。字里行间洋溢着安逸、闲适、宁静的生活情趣,反衬出对官场生活的深恶痛绝。

    小结:作者通过一些具体的景物和一些具体的生活细节描写,构成了一种宁静安谧、纯朴自然的意境,使人深深体会到作者那淡泊恬静的生活情趣。

 

(5)归去后的心情是怎样的呢?(分组讨论研究)

    我们已经知道作者归田以后充分享受到了人生的乐趣——天伦之乐、交友之乐、农作之乐、出游之乐。但作为一个封建士大夫,要作出这样的选择是很痛苦的,毕竟他曾受到过的是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

养家糊口,大济苍生。在封建社会,人们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但是,当时的东晋政治腐败,社会动乱,门阀势力飞扬跋扈,统治阶级热衷的是争权夺利,在这样的政治局面下,想实现进步的政治理想是不可能的,陶渊明又不愿同流合污,只有选择离开,选择归隐。选择归隐,实在是迫于无奈呀!

A.哪句表现出了这样的低沉、伤感的情绪?

“已矣乎!寓形宇内复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胡为遑遑欲何之?”

B.但他毕竟已经厌烦了官场的生活,所以有了一段的思想斗争以后,他立即进一步表明了自己的心志。从哪几个句子可以看出来?

“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

这些文句照应了前面第2、3段的内容。表现出一种仰天长啸、纵情吟诗的豪放态度。

C.本段最后一句“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乐天知命”的思想,即弃绝世情,回归自然,顺应自然地生活下去,直至生命的终结,这种态度反映了作者受老庄思想的影响,消极避世、鄙视官场的人生观、世界观——安贫乐道、超然物外的处世态度。

小结:最后一段写乐天知命、乘化任运思想下的无忧无虑。

 

四、总结课文内容

 

全文以“田园将芜胡不归”领起,接着以“归思”、“归途”、“归家”、“归意”为顺序,依次抒写,最后以“乐夫天命”作结,表达了诗人鄙弃官场,向往田园的感情。

本文通过脱离官场之后对田园生活乐趣的描写,表现了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劳动生活的向往及热爱之情。

 

五、再次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六、布置作业

1、结合所学过的知识,以及课文内容,深入理解作者归隐田园的思想感情,了解作者的艺术情趣,并形成400字的文章。

2、背诵全文。

 

板书设计: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