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1.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2
上传:admin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5-4-8 14:39:35 点击次数:892次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学案
山 东 刘秀珍

 

课标点击

 

课标要求:列举从汉到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自主认知

 

知能一  中央集权的发展

 

1.汉朝──推恩令

 

1)原因:初期,地方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往往还是__________并存。封国是朝廷的依靠力量,但有时也会与朝廷对抗。

 

2)措施:汉景帝平定________;汉武帝颁布“_______”, 规定诸侯王死后,_______继承王位,其他子弟分割部分土地为列侯,列侯归郡统辖。

 

3)结果:王国越分越小,中央集权得到加强。

 

2.唐中期──藩镇割据

 

1)措施:朝廷在地方设置了许多______。节度使往往发展成为_______

 

2)结果:唐中期安史之乱后形成的_____局面,持续一百多年,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3.北宋

 

1)背景: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

 

2)措施:军事上──兵权收归中央;充实中央________。行政上──文臣担任地方长官,同时设________负责监督。财政上,地方赋税大部分由中央掌控。

 

3)结果:改变了唐末五代以来____________的局面,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是也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_________的祸根。

 

4.元朝

 

1)措施:实行______制度。行省长官由朝廷任命。行省之下,分设_________,边远民族地区设________进行管理。行省拥有经济、军事大权,但行使权力时受到______的节制。

 

2)影响:行省制度便利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加强了___________,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它的创立,是中国古代___________的重大变革,是中国_____的开端。

 

迁移应用

 

1.《贾谊?治安策》载:“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贾谊这一“治安策”主要体现为(  

 

A.采纳董仲舒建议                  B.实行郡国并行制

 

C.颁行推恩令                      D.设立刺史官职

 

2.元朝的行省制度(   

 

①继承和推广了秦汉时期的郡县制 ②加强对边疆地区的管辖 ③巩固和加强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后世地方行政区划的基础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阅读中国某时期的一幅历史地图。与此图所反映的历史现实相符的是   (       )

 

 

A.西汉时期监察区的划分         B.汉初采取了郡县制与封国制

 

C.西周初年分封诸侯的情况       D.唐朝时在边境设置军镇的情况

 

知能二  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中外朝制度

 

1)原因:汉初,丞相集决策、司法、行政大权于一身,位高权重。

 

2)目的:为了加强皇权

 

3)措施:汉武帝重用身边工作人员,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

 

1)措施:唐朝中央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______________________。隋唐时期在尚书省下设____________________六部。

 

2)影响:①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相权分散。三省相互牵制和监督,削弱了相权.保证了皇权的独尊。②确立并完善了三省六部的管理体制。三省六部制度,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此后历朝基本沿袭这种制度。

 

3.北宋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增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2)影响:削弱了宰相的职权,皇帝得以总揽大权。

 

4.元朝

 

1)措施:________是最高行政机构,长官行使宰相职权。相权得到加强。

 

2)后果:元朝后期.宰相的权势越来越大,有时甚至可以左右皇位的继承。

 

迁移应用

 

4.隋唐时期,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常常同时有七八个宰相议政。统治者这样做的目的(         

 

A.防止宰相权重控                       B.完善中央集权

 

C.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扩大民主权利

 

5.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到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皇帝作用暂不考虑)是 (       )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户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6.著名历史学家钱穆在其史学名著《国史新论》中写道:“汉代的宰相是首长制,唐代的宰相是委员制”,对此论断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A.汉代宰相权倾天下                     B.唐代宰相轮流坐庄

 

C.宰相权力不断集中                     D.宰相权力走向分散

 

知能三  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察举制

 

1)标准:汉武帝令郡国每年举荐孝、廉各一人,建立起人才选拔制度。

 

2)影响:________成为士大夫做官的主要途径。

 

2.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

 

1)标准:朝廷要职多由________担任。

 

2)影响: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人仕途,所以他们往往不注重提高才能。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很难到中央和地方出任高官。随着世家大族的没落,依靠门第选官的九品中正制已无法继续下去。

 

3.隋唐──科举制

 

1)形成:________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采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政府开始设立________,科举制形成。

 

2)影响:①科举制是封建选官制度的一大进步。它把读书、考试与做官紧密联系起来,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②科举取仕,把选拔人才和任命官吏的权力,从世家大族的手里集中到中央政府,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③这一制度为历朝沿用,影响深远。

 

7.下列关于汉武帝实行的“察举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汉朝选举人才的选官制 ②规定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 ③一种由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④一种监察检举不法官员的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④

 

实战练兵

 

1.在地方上,汉代既推行郡县制,同时又兼有封国制──推行郡国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郡国制削弱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郡国制的实行是历史的进步

 

C.郡国并存有利于国家统一管理        D.郡国制在汉武帝时被彻底废除

 

2.下图是秦与隋唐时期的中央官制示意图,比较两图最能说明的是 (   )

 

 

A.唐代中央官吏日渐增多          B.唐代以分权而得以集权

 

C.唐代尚书省权力最大            D.太尉与御史大夫的权力分别下放到兵部与吏

 

3.宋代对三省六部制多有调整,其核心是(   

 

A.重新划分部门职能,提高办事效率    B.加大各部权限,发挥官员的主动性

 

C.充分分割军队指挥权,防止将领反叛  D.分解相权,强化皇权

 

4.元朝的行省制度,实质是继承并发展了(    

 

A.三省六部制        B.郡县制        C.分封制        D.科举制

 

5.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科举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A.冲破了世家大族垄断仕途的局面      B.扩大了各级官吏的来源

 

C.扩大了封建统治的社会基础          D.把选拔任用官员的权力集中到中央

 

6.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                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7.与秦汉丞相制度相比,隋唐三省六部制加强中央集权的作用主要在于(  

 

A.通过分散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B.用六部牵制宰相的权力

 

C.通过加强相权达到集权的目的        D.取消宰相,加强皇帝权力

 

8.隋唐时期,我国宰相制度的最大变化是(  

 

A.“掌呈天子,助理万机”        B.“虽置三公,事归台阁”

 

C.相权一分为三,相互牵制监督      D.“部权尽归内阁”

 

9.诗人左思在其《咏史》中浓郁悲歌:“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地势使之然,由来非一朝。”造成这一社会状况的制度原因是

 

A.征辟制        B.察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

10.右图是一副残缺的中国古代“地方结构示意图”。请根据留存信息,判断该图反映的朝代是    

 

A.唐代                       B.宋代   

 

C.元代                       D.明代

 

 

 

参考答案:

 

迁移应用

 

1C 颁行推恩令  

 

2D 行省制度是元朝时开创的新的地方行政制度与郡县制度不存在因果关系。

 

3B此题关键是从图片中提出有效信息,不能遗漏,仔细观察地图可看到既有郡制又有封国,应该选B

 

4A 三省六部制是中国古代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此题考查的是唐朝三省制的目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其实是把原来宰相的权力分化开来,防止宰相的权力过重,威胁到皇权。其中C项是地方官制调整的目的,B项是三省六部制的一个结果(或作用)D项与题意明显有偏差,答案为A项。

 

5B 唐朝的三省中书、门下和尚书,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之下设六部。

 

6 D唐代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这样就改变了汉代宰相权力相对集中的现象。

 

7B 察举制是汉代出现的选官制度而不是监察制度,故排除④;中国古代以考试成绩决定是否录用始自隋代的科举制度,故②亦排除。

 

实战练兵

 

1A

 

2B 通过观察图片能够看出,唐朝将秦朝的相权分散了,从而达到集权的目的。

 

3D 北宋中书门下是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又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可以看出北宋如此调整的目的就是强化皇权。

 

4行省制度是地方制度,显然与AD两项职能、性质不符,不可能存在继承关系,排除AD两项;比较BC两项,B项的职能与行省制相似,存在继承关系。

 

5D 此题关键是抓住题干中“就加强中央集权而言”进行解答。

 

6A在中央集权制度下,丞相权力过大,就会威胁到皇权,所以历代皇帝都要想办法削弱相权,而分权就是其中较好的一种方法。题目中的C项是其直接目的,A项才是其根本目的。

 

7A

 

8C

 

9C“世胄蹑高位,英俊沉下僚。”指的是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出任高官,而真正有才学,但出身低微的人,只能做地位卑下的小官。很显然造成这一状况的制度原因是九品中正制。

 

10B本题考查学生从图片材料中获取信息解答历史问题的能力。图片中的“知州”、“通判”可知该图反映的是宋代地方机构示意图。

 

 

2011-03-01  人教网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