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4.11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教案
上传:admin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5-4-9 16:53:37 点击次数:900次

 

第11课 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

【课程标准】

1. 识记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社会主义改造、中共八大、“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国民经济的调整、“文革”中国民经济的损失、周恩来恢复调整国民经济、邓小平进行全面调整。

2. 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辨证关系、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之间的关系。

3. 分析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中的的经验和教训。

4. 培养学生有条理地表达对社会和历史现象的想法与观点,以及解释一般社会现象和历史问题的能力。

【重难点】

一五计划、中共八大是高考的重要考点,需要深度理解。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及文

革是相对冷点,不过对于其中的一些基本知识也要做到识记,把这部分知识作选择题准备是比较合适的。同时注意把这一讲的内容串联起来,总结出社会主义探索中的经验与教训,作为高考主观题来准备。

【教学过程】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起步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夕,由于帝国主义的长期掠夺和国民政府的肆意搜刮,加上多年战争破坏,国民经济全面崩溃。到1952年,我国工农业生产超过历史最高水平,完成了国民经济的恢复工作,为国家开展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2.“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3.三大改造的过程

(1)从1953年起,国家开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这就是三大改造。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道路。

(2)手工业者也纷纷参加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在农业合作化高潮的影响下,资本主义工商业掀起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3)、结果:到1956年底,我国基本上完成了三大改造,使生产资料由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上建立起来了。

4.中共八大

(1)时间:1956年,中国共产党在北京召开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2)主要内容:a.大会分析了我国形势的新变化,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的情况下,国内的主要矛盾,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问的矛盾;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问的矛盾。

b.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集中力量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八大提出的许多方针和设想富有创造性,是对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

5.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1) “大跃进”含义:“大跃进”片面要求大办工业、大办农业,追求经济建设的不切实际的高速度,不断地大幅度提高生产计划指标。

(2) 人民公社化运动含义:在“大跃进”运动进入高潮的时候,中央政治局又通过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的决议,认为这是指导农民加速社会主义建设、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和逐步向共产主义过渡的最好的组织形式。

(3)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结果:仅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全国就基本上实现了人民公社化。

(4)“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是党在探索中国的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的一次严重失误,1959~1961年,国家和人民面临建国以来未曾有过的严重经济困难。

6.国民经济的劫难

1.原因:“文革”动乱由思想文化领域、政治领域扩展到经济领域。

2.表现:国民经济受到严重影响,两年里损失的工农业产值超过一千亿元。

3.调整:1971年,周恩来着手恢复调整国民经济。到1973年,国民经济出现复苏局面。1975年,邓小平明确提出全面整顿的思想,国民经济呈现迅速回升状态。

【要点透析】

1.正确评价我国的“一五”计划

(1)必要性:新中国成立之初,现代工业不仅基础十分薄弱,而且门类残缺不全。毛泽东曾经这样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同时,“一五”初期,抗美援朝战争尚未结束。以美帝国主义为首的反共势力之所以敢于发动和扩大侵略朝鲜北方的战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认为中国累年战争,元气大伤,小视新中国的力量。所以,新中国必须大力发展自己的重工业,增强自己的国防力量。

(2)编制:早在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1952年初,我国就开始了“一五”计划的编制工作。在苏联政府的大力帮助下,历时四载,五易其稿,直至1955年7月全国人大一届二次会议才审议并正式通过。此时,“一五”计划已经实施了大部分。

(3)特点:一方面,集中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另一方面,把发展生产力和变革生产关系同时进行。

(4)成就:“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基本完成,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基本确立。计划所规定的各项建设任务,主要依靠我国人民的力量,加上当时苏联等国家的大力援助,到1957年底胜利完成,使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5)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1953、1954两年的投资额,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期留下了“后遗症”。

2.1956年-1976年经济建设的失误原因及经验教训

失误原因:

 历史传统的影响。受封建专制主义遗毒的影响,致使民主法制观念淡薄。

 急于求成心理。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广大人民群众对社会主义建设热情很高,迫切希望尽快摆脱落后状况。

 中央领导人的错误估计。对当时的国内外阶级斗争形势估计过于严重,错误认为阶级斗争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

 国际环境的影响。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尖锐对立,容易产生加速建设社会主义的心理。

经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从国情出发,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科学判断国内的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2)经济建设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反对“左”倾冒进,实行科教兴国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3)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4)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思想建设,反对个人崇拜和专断。

【教学心得】

一、易错知识点

1、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社会性质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而不是社会主义社会。

2、注意区分“文革”和“文革”时期。“文革”是一场内乱,应该从根本上否定。而“文革”时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这些成就是党和人民对错误抵制的结果,不是“文革“的成就。

二、方法点拨

“一五”计划经济建设的成就,要结合图表理解记忆。通过教材中《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的第一批解放牌汽车》《鞍山无缝钢管厂生产的无缝钢管》《我国制造的第一批喷气式飞机》等图片可以看出“一五”计划成就的特点。一是重工业成就突出、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基础。二是东北地区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

课时演练

一、选择题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被赞誉为“一体两翼”,对此理解不准确的

    是 (    )

A.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是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的物质基础

B.实现社会主义改造是完成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必要条件

C.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同时并举

D.先社会主义工业化再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2.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钢铁、汽车、飞机等重要建设项目的完成,标志着 (    )

A.独立的工业体系初步建立

B.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取得成效

C.提前完成了过渡时期总路线规定的任务

D.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3. 艺术创作反映了时代特征,右图可以直接用于研究的主题是

A.三大改造和“一五计划”建设

B.中国经济建设历程中的“左”倾思想      

C.“文化大革命”的历史       

D. 邓小平全面整顿思想

4.在电影《活着》中有一个场景:20世纪50年代,一小孩找出父亲的铁皮箱,交给街

道干部用来炼铁。当时人们这样做

A.表达了渴望迅速建成社会主义强国的愿望  B.完全符合中国的国情

C.是片面追求公有化的体现                D.有利于尽快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

5.在中国要避免“文革”那样的悲剧重演,根本在于:                                    

A.彻底批判封建思想          B.防止“左”的错误和个人崇拜

C.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        D.要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

答案:

一、 选择题

1.D  2.A  3.B  4.A  5.C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