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解读
上传:tm001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9-3-28 10:13:50 点击次数:407次

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单元解读

  教学内容

  一、单元课程结构

  (一)单元地位

  本单元属于中国现代史这一学习板块。中国现代史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历史,也是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懈努力的历史。本单元从1953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执行开始到1976年10月“文化大革命”的结束,这段历史在中国现代史中具有承上启下、承前启后的地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巩固后,中国共产党从政治、经济两方面着手,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也开始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曲折,但党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二)单元主题

  本单元的主题有两个: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二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

  1954年制定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以国家根本大法的形式确定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明确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1956年,我国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这样,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

  面对充满期待又前所未有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开始了艰辛探索,在探索过程中虽然经历了挫折,但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

  (三)单元结构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与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在课程安排上一共有三课,这三课分别是: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 》,第5课《三大改造》和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

  本单元采用“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具体、生动的历史事实之间的联系来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正如单元标题和课题所呈现出来的,教材按照历史发展的时序从学生的认知水平出发,精选“第一个五年计划”、“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公私合营”、“文化大革命”、“建设成就”等最基本的史实,展现了新中国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等方面发展的基本进程。

  第4课和第5课讲述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从实际的经济政治条件出发,采取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的方针,从理论和实践上解决了在中国这样一个占世界人口近四分之一的、经济文化落后的大国中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艰难任务,确立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经济制度。第6课的主要内容是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们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开始进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在这段时间内,我们虽然遭到过严重的挫折,但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仍然以高昂的热情投入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过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取得了巨大成就。

  二、单元知识梳理

  (一)课标解析:

  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对本单元所涉及的主要历史史事概括归纳为:“从1953年开始,中国共产党有计划地实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并对个体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得到确立,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此后,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过程中,取得了经济文化建设等重大成就。但是,也发生了‘大跃进’的严重失误和‘文化大革命’的内乱。”

  具体内容标准是:

  (二)知识梳理:

  本单元的3课包括了以下知识内容:

  第4课的主要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经济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颁布。

  第5课的主要知识点是:农业和手工业社会主义改造的形式;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政策;三大改造的实质、意义和缺点。

  第6课的主要知识点是:中共八大确定的主要任务;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提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发动;国民经济的全面调整;“文化大革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取得的成就。

  本单元的知识点涉及面较广,部分知识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学生要正确掌握有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在本单元的教学中紧扣课标要求,着力在基本的、重要的史事上,同时采用多元的、有效的教学手段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实现课程目标。

  基于2011年版课标要求,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紧扣单元主题,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二)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三)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一)紧扣单元主题,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本单元的主题之一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这一主题主要涵盖了第4课和第5课的学习内容。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的时候要对这两课的内容统一规划,充分考虑这两课各主要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才能帮助学生理解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以及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的。

  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要把握两条主线:

  一是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变革,这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1952年国民经济恢复结束时,中国的工业发展水平仍然十分落后。改变工业落后面貌,这是向社会主义过渡,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没有大工业,就不可能过渡到社会主义,就不能在现代技术的基础上来改造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从1953年到1957年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不仅为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了初步的基础;对于完成社会主义改造,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马克思主义原理,向社会主义过渡,还必须解决所有制问题,即生产关系的变革问题。国家通过三大改造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使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经济基础。不仅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而且有力的支持和保证了实现工业化的客观需要。

  工业化的起步和三大改造的完成,两者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相互促进,体现了生产力发展和生产关系变革,两者之间的有机统一。

  什么是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制度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是我们在教学中需要把握的另一条主线。根据马克思主义的经典文献,社会主义制度应该包括两个要素:公有制和人民当家做主。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大会制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形成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奠定了基础。

  国家通过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和公私合营,实现了对农业、手工业以及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使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发生了根本变化,社会主义公有制已成为主体的经济成分,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已经在我国建立起来,中国已经进入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初级阶段。

  本单元的第二个主题“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主要反映在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中。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们要把握关键词“探索”。社会主义国家的历史很短,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因而建设社会主义的探索是艰辛而曲折的。但历史总是在曲折中前进的。全面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开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克服重重困难,依旧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探索过程中出现的失误和取得的成就都是宝贵经验,更是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

  (二)创设优化的教学情境,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本单元涉及的一些史事,理论色彩较浓,学生对于这些史事也没有亲身体验,缺少感性认识,因此正确掌握和理解存在一定困难。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依据课程需要,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生命的历史”。例如:在第4课中,讲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一子目时,我们可以选用纪录片《新中国第一》中的有关片段。第5课中的“农业、手工业合作化”、“公私合营”,第6课中的 “文化大革命”等史事都可以在纪录片《复兴之路》、《百年中国》中找到相关的影像资料。

  在使用影像资料时,我们首先要做好视频资源的选择和处理。尽量选择那些可信度强,具有权威性,真实性的纪录纪实和专题类视频。对搜集来的视频资源必要时需进行二次加工和处理,对视频进行恰当的截取,对于一些不完整、比较分散的视频资源进行合理的拼接与整合。其次要注意找准视频资源的最佳作用点。通常考虑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和难点内容。通过影视资料的辅助教学,要使教学重点、难点更形象化、清晰化地呈现。

  除了影像资料,我们还可以选用适当的历史图片来重现历史情境。例如在第6课的教学中通过《王进喜制服井喷》的图片,重现历史情境,让学生感受到当时建设条件的艰苦,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艰苦创业的“铁人”精神。

  除了利用现代化手段重现历史情境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巧妙设置疑问,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在教学中寻找合适的切入点,巧妙设问,构建生动的问题情境,有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思维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解决问题的活动中来,达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第5课《三大改造》就可以采用设问的方式进行导入。我国社会主义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又是什么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已经确立,生产资料公有制实现了吗?”“怎样才能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改造成社会主义公有制呢?”通过层层设问,学生在回顾已有知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土地改革”的基础上产生了新的疑问,从而勾起了学生强烈的破疑愿望,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也可以通过设置问题情境的方式来解决教学中的重点、难点。例如在第6课《艰辛探索与建设成就》中,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是在教学中需要解决的难点问题。在这一难点的处理上也可以采用设问置疑的方法。“毛泽东决定发动‘文化大革命’是基于怎样的认识?” “‘文化大革命’全面发动后,‘闹革命’的方式是什么?”“带来了怎样的后果?”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和解答,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认识了“文化大革命”。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设问“造成这一挫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从而加深学生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这一单元主题的认识。

  (三)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把握历史事件的现实价值。

  美国教育家杜威曾说:“学校的最大浪费就是学生在学校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中国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没有生活做中心的教育是死教育。” 可见,教育源于生活,教育与生活密切联系,这已经成为大家的共识。我们的历史教学内容也应该要贴近现实社会、贴近学生实际。在本单元的教学设计上,我们可以从以下两方面着手:

  1.挖掘历史教材与现实社会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反思历史,关注现实。

  在初中历史新课标2011年版中,对第4课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确立”这一子目,给出的教学活动建议是“结合最近召开的一次‘两会’,谈谈‘两会’的作用。” 从教学进度来看,第4课的教学时间恰逢每年3月全国两会召开前后。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将两会热点引入教学,将时政与历史相结合,引导学生对比分析,加深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认识。

  2.融入乡土资源,拉近学生与教材内容的时空距离。

  乡土资源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历史的真实和亲切,容易调动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他们理解和掌握历史知识。我们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参考地方志,选用恰当的乡土资料展示给学生,例如当地公私合营的知名企业,“大跃进”时期的建设情况;也可以事先布置学生询问家中长辈对往事的回忆和记录,比如关于“文化大革命”的经历和感受。条件许可的情况下还可以参观当地的博物馆、展览馆,获取相关资料。

  为了让各位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素材,更好地落实教学活动,在此推荐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下:

  (1) 胡绳主编:《中国共产党的七十年》,中共党史出版社2010年版。

  (2) 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版。

  (3) 齐鹏飞著:《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

  (4) 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版。

  (5) 视频 中央电视台:《百年中国》、《复兴之路》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网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

  (8) 中国共产党历史网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