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解读
上传:tm001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9-3-29 9:58:44 点击次数:403次

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单元解读

  一、教材总体认知

  基础教育阶段要求掌握历史学科的基础知识,它包括反映历史发展的基本过程和基本特征的重大历史事实、基本历史概念、基本历史线索和基本历史规律等方面。例如在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通过学习,知道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本单元涉及的内容涵盖了从1978年到2017年我国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和理论发展,这是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

  教学内容更加充实,同时与现实联系也更加紧密。比如《伟大的历史转折》一课,统编教材是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切入点,重点放在这次会议开启了改革开放,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新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从改革开放四十年这个高点高屋建瓴地讲述这段历史,为本单元引导学生认识必须坚持改革坚持开放的必要性上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两课内容,分别讲述了改革和开放的进程,更加具体。在排版上教材增加了生动展示改革开放的图片、历史材料和知识卡片,增加了历史学习的直观性,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内容。

  变化最大的是统编教材第10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原教材内容止步于“党的十五大”,围绕“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展开知识学习。统编教材增加了“党的十六大到党的十九大”内容,除了第一子目“邓小平理论指导地位的确立”外,增加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内容,展示了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国情相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发展的路程,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第11课《为实现中国梦而努力奋斗》是新增加的一课,同时也是对整个单元起点睛之笔的一课。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都是围绕着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伟大目标为指南的。特别是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更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到一个崭新的、伟大的阶段,是“中国梦”筑梦的阶段。这一时期呈现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新时代、新矛盾、新目标、新要求、新思想和新使命。

  1、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这四十年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征程,代表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2、新矛盾:社会主要矛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是1981年的十一届六中全会指出的内容在现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个主要矛盾,贯穿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整个过程和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决定了我们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只有牢牢抓住这个主要矛盾,才能清醒地观察和把握社会矛盾的全局,有效地促进各种社会矛盾的解决。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要矛盾也发生相应的变化。人民需求:温饱问题解决了,全面小康也要建成了,美好生活不仅包括吃饱穿暖,更是吃好穿好,行好住好,而且还有非物质的需求,比如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社会生产:我国已经是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社会生产力水平总体上显著提高,很多领域都位居世界前列,现在更加突出的问题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中共十九大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3、新目标: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两个一百年”是党的十八大报告重申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以“两个一百年”作为奋斗目标铸就“中国梦”。“中国梦”的“两个一百年”分别是: 第一个一百年,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2021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第二个一百年,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2049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在中共十九大上,这一目标变得更加深刻,我们要建成的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显示出强大的决心和信心,报告提出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中,这一目标也变得更加丰富,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之外,又增加了“美丽”,这一增加,围绕的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这“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强化的是新发展理念中“绿色发展”的提法,这样的奋斗目标又规划为两个15年的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这个15年,目标是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目标是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4、新要求:党的建设的新要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们党一定要有新气象,新作为,要深刻认识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的长期性和复杂性、深刻认识党面临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的尖锐性和严峻性,坚持问题导向,保持战略定力,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发展。

  5、新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一条主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两个目标:“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三层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个全面: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五大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以持续增强的综合国力,实现中国重大战略发展目标,主办国际盛会、应对突发事件、战胜重大自然灾害等方面具备雄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力量,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得以实现的最重要基础和保障。

  6、新使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的主题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第一次深刻论述“四个伟大”的关系,第一次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目标,第一次划定民族复兴的时间表、路线图……十九大谋定的目标、擘画的蓝图表明,时代的风吹雨打,从未让共产党人的初心褪去颜色,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激励我们不断前行的,仍然是为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担当。十九大报告强调,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梦想”,必须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必须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必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四个伟大”所诠释的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历史使命,体现于新思想、贯穿在新征程、承载着新目标,成为十九大报告中的一条“精神脉络”。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推开新时代的大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伟大梦想不可能一蹴而就,“四个伟大”紧密相连,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必须更好地建设伟大工程,需要新时代共产党人牢牢把握新使命,确保我们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成为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始终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

  二、教学策略探究

  1、把握总体,构建知识体系

  总体来看,整个第三单元线索清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形成以时间为顺序,以党的历次会议为节点,逐步推进,稳扎稳打。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化的过程是明晰的,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逐层递进,一以贯之的。在教授本单元的过程中,要注意单元知识的联系,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大框架内开展各课教学,做到前后呼应,便于学生整体把握。

  2、立足课本,活用课本资料

  今年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40周年。对这些历史基本知识的了解,将使学生初步了解四十年来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的基本过程,为进一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储备必要的知识基础。学生进入到初二,已具备一定的历史素养,但对这一段历史形成科学的认识还需要采用一定的方法,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化抽象为直观,通过情感引导,价值观树立等方面让学生油然而生对祖国建设成果的自豪感,树立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道路自信和理论自信。

  历史是人类社会以往的发展过程,所以要使学生形成历史的基本概念,在知识教学方面,就要注意历史知识多层次、多方位的联系,如历史联系、因果联系、古今联系等,以及历史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联系。不能忽视历史的整体性和规律性教学,防止把历史割裂成零碎、孤立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有意识应用好可课本提供的素材,如图片、“相关史事”栏目、“材料研读”栏目、“知识拓展”栏目,加深对课文内容的感性认识,培养学生搜集资料、整理信息、分析资料的能力。

  在课文中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建议利用好这些素材。比如第8课《经济体制改革》一课中我们就可以采用课本图片“凤阳农民打花鼓庆丰收”、“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35周年国庆游行时的标语‘联产承包好’”,它们生动地展示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对农村生产力的巨大推动作用,为农业现代化和农民勤劳致富开辟了新路。

  3、影像资料,升华学生情感

  中学历史知识的基础性强调历史知识必须以学生为本,体现义务教育的适应性和发展性。历史知识的教学要符合学生的接受能力和认知水平,又要能够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有关改革开放四十年影像资料非常丰富,教师选择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同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要求相适应的资料,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既可以保持历史知识的科学性和系统性,又可以适合学生的学习程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如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一些政论片,比如《走进新时代》《复兴之路》《辉煌中国》《航拍中国》,能够让学生实际感受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上所取得的伟大成就,让学生在情感上得以升华,深刻地领悟这一段历史时期的历史意义。

  4、亲身参与,感悟历史变革

  探究是培养学生历史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历史知识作为教学目标,其呈现方式需要学生参与获得,所以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知识获得是学习的重要目标,而知识获得有不同的水平,学习者可能只是记住了一些概念、原理,但并没有真正理解它的含义,或者只是有一些字面的理解,只能应付课本上的典型习题等。所以初二的学生应该首先了解身边的历史。这些知识的呈现方式是学生易于接受的,也许不完整,但是与传统课程相比,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对知识形成了深刻的理解,才能对有关的现象做出自己的解释、判断,形成自己的见解,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具有一定复杂性的问题。

  本单元的内容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可以访问一些身边不同年龄层次的人员,通过与他们的交谈,直观地了解30多年来社会的变化,将本单元所涉及的知识点,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并培养辩证的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我们还可以通过小展览的方式,布置学生收集一些过去的购物票证(比如布票、粮票、油票等),与今天的购物支付手段进行对比,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市场经济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我们还可以模拟社会调研。第三单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介绍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从方方面面表现出来,就发生在学生们所生活的城市乡村,这些都是与本单元学习密切相关的教科书以外的历史教育资源。我们可以模拟社会调研,了解家乡的昨天与今天,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就是祖国变化的缩影。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