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资源频道
会员注册 | 忘记密码 | 上传资料 | 网站帮助 | 返回主页 分享到:
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解读
上传:tm001 审核发布:admin 更新时间:2019-3-30 8:42:13 点击次数:376次

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单元解读

  一、单元课程结构

  (一)单元地位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前三单元依照历史发展的时序,在每个单元的设计上采用了“点—线”结合的呈现方式。通过点线结合使学生了解新中国从成立初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地开辟与发展,了解各阶段所面临的困难与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具体国情,调整工作重心,颁布了一系列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与制度,使得我国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祖国统一大业、对外交往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综合国力大幅度增强,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第四单元在结构上突破了课本前三单元编写的时序性,是中国现代史发展中的专题内容。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是关系国家安定团结的重要问题。本单元在2011版历史课程标准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现代中国的大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一国两制”是针对我国具体国情提出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政策与制度,它们的提出与实行体现了党和政府对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的重视与努力,而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以及港澳的回归也体现了国家政策的正确性,充分反映新中国在现代历史发展进程中在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大业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

  (二)单元主题

  本单元主要讲述了我国在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方面的政策和成就。

  我国是一个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我国实行民族区域自治,促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各民族结成了平等、团结、互助的民族关系。

  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夙愿。在“一国两制”构想的指引下,香港和澳门顺利回归祖国,在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一步。海峡两岸关系也不断发展,交往日益密切。

  (三)单元结构

  本单元在课程内容安排上,紧密围绕着单元主题——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第12课《民族大团结》和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是中共推进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政策的成功实践。而香港澳门的回归为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中台湾问题的解决做出了重要尝试。

  二、单元知识梳理

  (一)课标解读

  在2011版课标中与本单元内容相关的课程内容是通过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认识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了解香港、澳门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

  (二)知识梳理

  根据2011版课标要求梳理本单元的知识点,包括第12课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各民族共同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重要意义;第13课的“一国两制”;香港、澳门的回归;以及第14课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必然的趋势。

  三、单元教学建议

  对于本单元的教学,我有以下三点建议:

  (一)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二)对比新旧教材,关注变化趋势

  (三)挖掘课本材料、构建教学平台

  (一)分析课文结构,优化教学设计

  第12课《民族大团结》由一条主线、两大主题组成,主线是如何促进民族团结。两大主题分别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共同繁荣发展,这两大主题同时又是本课的两个子目。其中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这一制度体现了国家充分尊重和保障各少数民族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权利的精神,对维护民族团结、巩固祖国统一和促进少数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为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是党政府实施共同繁荣发展政策,包括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民主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促进经济发展、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由此少数民族地区出现繁荣的景象,进一步促进民族团结。两大子目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也有利于少数民族地区的繁荣发展。

  第13课《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中的重要知识点“一国两制”构想,是针对台湾问题提出的。“一国两制”的构想是理论,是指导思想;港澳回归,两岸交往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是应用、结果。

  而港澳的回归与发展进一步完善了“一国两制”的构想,更是证明了“一国两制”构想是完成祖国统一的最佳方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主要以大陆和台湾的交流交往为主线,介绍了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陆和台湾关系的变化,旨在说明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让同学们认识到统一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本课从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和日益密切的交往两方面来阐述海峡两岸交往中的重要史实。两方面的内容因果相连,相互促进:党和政府采取措施缓和海峡两岸关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使海峡两岸交往日益密切;海峡两岸广泛的人员往来和经济、文化交流,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课本上关于“日益密切的交往”部分的内容相对较少,教师可结合学生实际进行相应的补充。

  (二)对比新旧教材,关注变化趋势

  新课标教材在本单元的内容上有以下几个新特点:

  1、相关内容较以前的教材更详细。本单元内容改变了以往教材在民族问题和统一问题这两个专题上比较简略的特点,详细介绍了党和政府在处理这两个问题上的方针政策及其处理经过。

  2、强化对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该单元通过适当补充相关历史资料,加深学生对解决这两个问题重要性的认识,加强了对党和政府的英明决策的拥护,深化他们对祖国的热爱。

  (三)挖掘课本资源,构建教学平台

  2011版课标在课程目标部分要求学生了解多种历史呈现方式,提高历史的阅读能力和观察能力,形成历史情景想象。

  那么到哪里去找符合中学生认知、方便易得的史料呢?其实无需舍近求远,我们手上的统编教材就是一个有待开发的宝藏。

  2011版课标也明确指出历史教科书是开展历史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是历史教学资源的核心部分。在此,仅从统编教材课程资源整合的角度,抛砖引玉,借老师们参考。

  1、重组教材资源

  2011版课表在课程内容上要求学生认识祖国统一是历史的必然趋势,这种必然性除了体现在港澳回归和海峡两岸关系改善的史实中,也源自于海峡两岸人民发自内心的渴望。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完全可以通过朗读并分析导读部分的诗,并通过观察课本上的两张照片,仔细感受品味照片中人们的情感,来感受这种血脉相连的渴望。

  此外,教材资源的重组并不局限于本课范围。比如在探究“一国两制”在港澳与台湾问题上的异同点的时候,教师可以利用两课的相关史事。通过分析邓小平的谈话,总结两者异同点。

  2、充分解读史料

  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的材料研读中节选了《反分裂国家法》的片段。它的颁布将实现两岸统一的大政方针,转化为国家立法,集中体现了全国各族人民不可动摇的反对分裂国家的坚强意志。

  因此,可以补充《反分裂国家法》的其他片段,比如其中首次明确提出了在三种情况下中国大陆可用“非和平手段”制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依照该法规定采取非和平方式及其他必要措施并组织实施时,国家尽最大可能保护台湾平民和在台湾的外国人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其他正当权益,减少损失;同时,国家依法保护台湾同胞在中国其他地区的权利和利益。《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中央政府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主张,表明全中国人民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允许“台独”分裂势力把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意志和决心。

  3、用数据说话

  真实的数据相较于文字往往更具说服力。比如在分析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与意义时,相较于空洞的语言,课本上的《民族自治地方经济发展概况》图表用1952年—2014年的农业、工业总产值的数据对比直观呈现出经济的飞速发展,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优越性不言而喻。

  而在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的相关史事中则呈现了从1979年—2011年两岸人员交往的增多,是教学的极佳素材。如果能将这段文字整理成图表,将能够更加鲜明地看出海峡两岸交往的日益密切。

  当然,这两处数据图表,如果能新增近年来的最新数据,将会更具说服力。

  4、文字具象化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历史的第12课《民族大团结》相较于旧版而言,大幅增加了国家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但课本上除了佤族木鼓舞以外,都是文字表述。因此我们可以相应地补充相关图片、视频、展览等更为具象可感的内容,帮助同学们感受少数民族文化的丰富多彩与源远流长,由此帮助学生建立起平等的民族观。也从多角度感受国家民族政策的先进性。

  当然,我们的教学仅仅只依靠教科书,也是远远不够的,为了让各位教师获取更多的教学素材,更好地落实教学活动,在此推荐一批优秀的教学资源,如下:

  (1)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研究室编:《民族区域自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民族出版社2007年版。

  (2)齐鹏飞:《“一国两制”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及其历史经验研究》,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

  (3)中华人民共和国年鉴社编:《中国国情读本》,新华出版社2015年版。

  (4)南京大学台湾问题研究所编:《海峡两岸关系日志(1949—1998)》,九洲图书出版社1999年版。

  (5)纪录片《逐梦路上》之《港澳回归》、《海峡两岸》

  (6)人民教育出版社网站

  (7)回归博物馆


评论区
当前1/1  首页  前一页  后一页  最末页   直接到 页  共 0 条记录
标 题:
内 容:
验证码: * 点击刷新验证码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说明  |   在线联系  |   

通讯地址:  广州市天河区东圃黄村龙怡苑 510660邮箱:lzm6308@163.com 联系QQ:534386438

Copyright © 2008-2012 klxkc.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5026984号-1